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關于印發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索引號 : 764137816/2022-13339 文       號 : 咸經信文〔2022〕41號
主題分類: 政務公開;機械制造與重工業 發文單位: 咸寧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名       稱: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關于印發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2年05月10日
有效性: 有效 發文日期: 2022年05月10日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關于印發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科經局、咸寧高新區科經局,市直相關部門:
???《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咸寧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2022年4月25日
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咸寧市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開局五年”,也是譜寫咸寧市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五年”。為率先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和轉型升級示范區,提升工業的支撐帶動力和綜合競爭力,根據《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特制訂本規劃。
“十三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工業經濟工作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促進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支柱產業,實現工業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總量規模不斷壯大,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兩化融合持續推進,為全市完成“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工業實力不斷增強。2020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1927.72億元,較“十二五”末增加192.8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41.11億元,較“十二五”末增加109.83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735.71億元,較“十二五”末增加168.24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44.55億元,較“十二五”末增加13.38億元,年均增長2.0%;稅收貢獻不斷增強,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達到182.72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04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不斷提升,2020年入規企業達992家,較“十二五”末增加102家,增長率為11.46%。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從“十二五”末的17.3:48.6:34.1調整為2020年的14.3:41.2:44.5,工業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2020年,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比上年下降11.4%,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下降12.7%,紡織業下降23.1%,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8.9%。全年增長較快的行業為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醫藥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傳統產業,同比分別增長110.5%、41.2%、24.5%、21.4%。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基礎和后發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多個領域取得創新性突破,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初具規模。
創新活力顯著增強。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9家,總數達273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74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52.94億元,占GDP比重為16.6%,比“十二五”末提高8.25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5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86件,比“十二五”末增加1.15件。2020年,全年專利申請量5162項,較“十二五”末的1756項,增長率為193.96%。登記省級以上科技成果349項,2020年簽訂技術合同1147項,增長38.7%,技術合同成交額52.50億元,增長16.2%。咸寧高新區獲批國家級高新區,咸寧市獲批全國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城市;智能機電產業入選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赤壁市入選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金盛蘭冶金入圍中國民營制造業500強,瀛通通訊主板上市,實現本土企業上市“零”的突破。擁有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國家級星創天地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省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3家,赤壁市躋身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市。
集聚效應逐步凸顯。“十三五”時期,著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引導產業集聚發展。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為工作重點,按照“產業培育特色化、特色產業集群化、產業發展集約化”的思路,充分利用各類資源,逐步培養一批“優勢明顯、特色鮮明、集聚力強、效益良好”的產業集群。咸寧市機電產業集群、咸安區苧麻紡織產業集群、咸寧現代森工產業集群、嘉魚縣管材產業集群、赤壁市磚茶產業集群、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赤壁市應急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赤壁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通城縣涂附磨具產業集群、通城縣電子信息基材產業集群、崇陽縣釩產業集群、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等產業集群被列入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數量居全省第一位。
兩化融合穩步推進。“十三五”期間,新增“兩化”融合發展試點示范企業24家,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大幅提升。加快推動了“企業上云”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行動,上云企業突破了1000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2020年,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80%、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75%,實現全市行政村光纖寬帶全覆蓋和4G網絡全覆蓋。
信息化應用不斷拓展。“十三五”以來,全市著力打造“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信息化應用進一步深化;電子政務、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社會服務管理等方面建成示范工程,信息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日趨成熟,電子政務外網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搭建的政務云平臺、大數據平臺和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等大平臺成效顯著。
“十三五”以來,咸寧市制造業得到長足發展,但也存在短板和弱項:一是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傳統產業比重仍然較高,新興產業增速有所放緩,缺乏新的增長,產業發展新動能不足;二是關鍵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新企業數量少,高新產值占GDP比重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品牌企業;三是兩化融合深度不夠,行業、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智能化發展不均衡;四是部分產品存在質量檔次不高、品牌建設滯后等問題,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五是工業發展后勁不足,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產值受到較大影響,新增規模企業較小,對工業發展速度拉動不大。
1.國際環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面臨變革,全球價值鏈、供應鏈正在重構,新一輪科技革命、場景應用革命、產業變革同步爆發與世界經濟版圖調整成為時代發展主線。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生產組織網絡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結構、經濟地理和經濟格局面臨重構。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分工地位受到較大沖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壯大風險難度加大。
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變革,快速推進著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成為當今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制高點。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國際經濟危機所面臨加深風險,不僅嚴重沖擊全球生產供需格局,而且對我國國內生產與進出口鏈條或產生螺旋式負反饋效應。要求建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經濟協調和管理機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加快完善安全發展體制機制,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2.國內環境。
“十四五”時期,新發展理念將引領我國改革開放邁向升級版,改革將進入顯效期,開放邁向深化期,系統性改革與高水平開放聯動將為產業發展清除障礙,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深度提升階段,但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東中西部工業化發展不平衡,“兩業融合”“兩化融合”水平不高,工業化深度不夠。淺層工業化向深度工業化轉型,為傳統產業在轉型中增長提供空間,也為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創造機遇。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范圍經濟效應正從國際大循環為主轉向“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方面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積極發展壯大國內價值鏈,繁榮國內經濟。另一方面通過要素資源配置市場化創新改革,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壯鏈擴群全球價值鏈。
我國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務化、綠色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有利環境。信息技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領性力量,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核心驅動力。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加快推動產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將為譜寫咸寧市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打牢堅實基礎。
在新基建、數字經濟、“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背景下,咸寧市應搶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及后工業化階段消費結構迭代升級機遇,緊密圍繞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等重點,謀深謀實謀細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事項、重大改革舉措,主動求變、化危為機,為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勁動能,提供制度保障優勢。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深度融入全省“一主兩翼多區”區域發展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咸寧特色產業增長極、咸寧轉型發展示范區,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堅持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激發新舊動能轉換活力,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培植科技創新新優勢,發展新經濟,形成高質量發展強大動力。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走出一條具有咸寧特色的自主創新產業發展之路。
堅持協調發展。堅持產業集群化發展,發展壯大咸寧智能機電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及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優化區域要素資源配置,調整重點領域產業布局,強化產業園區分工協作,實現園區錯位化發展、差異化競爭。提升智能園區、智能產業、智能制造、智能產品發展水平。為提升咸寧工業質效激發最強活力。
堅持綠色轉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堅持對外開放。加快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開放發展理念,強化開放思維,補齊開放發展短板,破除開放發展瓶頸,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和湖北自貿區建設,打造開放大通道。
堅持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工業規模持續擴大。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300家,培育“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2家、“湖北省民營企業100強”5家和“湖北省民營企業制造業100強”10家。工業總產值力爭突破35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8.5%。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到2025年,打造1個千億元產值的產業(主要圍繞低碳冶金產業),打造5個五百億元產值的產業(主要圍繞綠色食品、大健康、現代紡織、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打造1個五百億級的產業園區(主要目標是咸寧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率先在全省建成轉型發展示范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8%。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10家,四板掛牌企業達到400家。培育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5家,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0家,培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家。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省級隱形冠軍企業30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家。
兩化融合加快推進。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到2025年,培育互聯網融合發展平臺10家,培育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企業100家。
綠色發展成效顯著。打造綠色工業樣板,加強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改造等環保技術攻關項目建設,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一批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力爭五年內萬元GDP能耗累計降低8%。到2025年,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20家,將咸寧高新區打造成國家級綠色園區。
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工業立市”“工業興市”“工業強市”,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注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高端裝備、綠色食品、現代紡織、低碳冶金、環保建材等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以技術改造、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施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工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謀劃和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先進材料、新能源等為重點的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年均增長12.5%。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技改工程,加快推進以智能化升級、集群化發展、服務化延伸、綠色化轉型、安全化管控為重點的企業技術改造,不斷提升產業能級,促進傳統工業轉型升級。
1.高端裝備。
適應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趨勢,發揮咸寧現有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加快推進高端裝備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積極拓展應用市場,不斷壯大產業規模。
(1)主攻方向。
智能裝備產業。推進“激光+智能制造”,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及數控機床、智能機電、模具制造、專用汽車、3D打印等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的生產制造,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重點發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數控專用機床等,配套發展新型工業傳感器、智能化工業控制系統等核心關鍵零部件,建設國家級鄂南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探索“激光+機器人+自動化控制”三位一體的融合發展路徑,在“激光+智能制造”技術和市場上打造核心競爭力。建設國家級咸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和國家智能機電產業集群。
應急裝備制造業。依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和救援裝備有限公司赤壁公司,打造‘三園一城’核心板塊,做實做強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和建成華中區域應急救援副中心。著重發展應急舟橋、應急機械化橋、應急鐵路站臺、應急碼頭、應急鋼制桁架橋、鐵路應急搶修鋼梁等裝備。延伸發展公共衛生應急產業。
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整合汽車零部件產業,吸引上下游配套產業集聚,引進高端整車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的市場占有率。以合加新能源汽車、敏實汽車零配件等龍頭企業為支撐,依托現有的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出臺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政策,通過優惠政策加強對國內先進汽車零部件招商力度,大力謀劃“一部車”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產業化工程。實施新能源汽車應用示范工程,將咸寧建成省級新能源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到2025年,全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達到120億元。
(2)發展路徑。
實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試點示范。研發推廣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運維、農業生產專用傳感器、智能裝備、自動化系統和管理平臺,建設一批創新中心和示范基地、試點縣。鼓勵龍頭企業建設“互聯網+”協同制造示范工廠,建立高標準工業互聯網平臺。
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爭取國家科技計劃的資金支持,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在應急產業重點方向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促進應急產業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優化應急產業結構,采用目錄、清單等形式明確應急產品和服務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品牌經營等方式進入應急產業領域。推廣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激發全社會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完善重要公共場所應急設施設備的配置標準。
加快引培發展主體,不斷完善產業鏈條。面向產業鏈關鍵、薄弱環節,大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從基礎材料生產、產品研發設計、核心部件制造到智能集成、工業互聯網融合等全產業鏈上的龍頭骨干企業,完善本土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
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加快拓展應用市場。鼓勵制造企業與應用企業、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聯合開展智能成套裝備首臺(套)研發制造和系統集成,突破和創新工藝流程,規范技術標準。在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電等優勢重點領域開展智能裝備應用試點示范,擴大應用市場。
(3)空間布局。
咸寧高新區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智能機電),立足高新區良好的產業基礎,重點發展三環方向機、合加新能源、智萊科技、世豐汽車、光寶科技等企業。全面對接光谷創新資源與產業資源,圍繞創新鏈開展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圍繞產業鏈開展招商引資,加強產業關鍵環節強鏈補鏈。建成中部地區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智能機電產業集群,帶動先進裝備制造企業集聚發展。
咸安區重點發展先進機電制造業,以敏實汽車零配件、三六重工、三合機電、洪盛模具、志研自動化等企業為龍頭,加快建設汽車模具產業園,高質量連片發展汽車模具零配件及上下游產業,集模具研發和生產與一體。
赤壁市重點發展應急裝備產業。作為赤壁市工業主導產業,依托中國應急龍頭企業,加快“三園一城”建設:一是應急交通裝備產業園,即中伙華舟產業園。二是消防處置與應急救援裝備產業園。三是水域救援裝備與洪澇災害應急服務產業園。四是赤壁市安全應急小鎮,合作成立湖北省基層應急能力培訓中心。
通城縣重點發展涂附磨具產業。依托通城縣涂附磨具產業集群,以湖北玉立砂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加快玉立集團轉型升級,推進樊牌新城和“砂布小鎮”建設,提升產業質效。
通山縣重點發展農業機械制造產業。依托星光玉龍機械(湖北)有限公司和湖北旭陽工貿有限公司兩家產業龍頭企業,重點生產打捆機、液壓打包機等農業機械和汽車方向機。
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重點 |
智能裝備產業。重點建設咸寧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咸寧智能機電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逸飛激光研究院及生產基地、湖北威思頓智能科技產業園、中薪油咸寧高端裝備制造項目(一期)等項目。 應急裝備制造。重點建設赤壁市應急裝備產業園、湖北金力液壓件生產和同發二期建設等項目。 汽車零部件制造。壯大三環方向機、北辰轉動系統、敏實、敏能、洪盛模具、雄志模具、興民鋼圈等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鞏固和提升市場占有率。支持華夏幸福集團嘉魚產業新城建設,積極融入武漢“大車都”板塊。依托合加新能源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加強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及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研發。 |
2.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我市傳統支柱產業和保障民生的基礎產業。也是關聯農業、工業、流通、服務等領域的大產業。
(1)主攻方向。
重點發展飲料、茶葉加工、糧油加工、特色果蔬加工等優勢行業。以紅牛、安利飲料等龍頭企業為依托,謀劃好“一瓶水”產業,打造世界飲料之都。不斷完善茶產業鏈,大力發展磚茶、名優綠茶等精制茶產品,支持茶飲料、保健茶、藥用茶等產業發展,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咸寧茶葉品牌。積極推廣“互聯網+農業”“休閑+旅游”等新模式,強化產品特色,培育地方食品文化,著力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
(2)發展路徑。
根據食品加工和制造的需要,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種植和養殖結構。按照市場需求導向和比較優勢導向相結合的原則,建立食品加工專用原料區域化基地,促進農業原料生產的集約化、產業化和現代化。
鼓勵有條件的食品加工企業通過“互聯網+”積極開展網絡營銷,搭建特色農副產品電商平臺,為咸寧特色食品加工企業和農業經營者創建全新的銷售模式和渠道。
從數量型向規模效益型轉變。著力培育帶動力、輻射力和競爭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走集團化、規模化的發展路子,遴選確定一批符合產業發展方向、規模實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食品企業重點支持。從一般粗(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堅持走深度開發、配套發展的方向。從分散發展向集聚發展轉變。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走園區化、集聚化的發展路子,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3)空間布局。
咸寧高新區重點發展食品飲料產業,依托紅牛飲料、奧瑞金飲料、黃鶴樓酒業、今麥郎等知名品牌,重點發展咸寧地方特色的功能飲料、高端休閑食品等,延伸拓展食品飲料下游產業鏈,發展外觀設計、高端印刷包裝等。著力做優品質、做大規模、做強品牌,推動食品飲料產業轉型升級,建成全國最大的功能性飲料生產基地。
嘉魚縣重點發展蔬菜產業。發展壯大以“兩瓜兩菜”(冬瓜、南瓜、大白菜、甘藍)、設施蔬菜(茄果類,豆角、萵筍、蘿卜等精細蔬菜)、特色果蔬(西瓜、甜瓜等)、水生菜(蓮藕、湘蓮等)為主的“四大蔬菜板塊”。創新“互聯網+蔬菜”新模式,引進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企業落戶。加快經濟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建設,重點發展蔬菜加工、冷藏。
赤壁市重點發展茶、獼猴桃、小龍蝦等特色農業。茶產業。依托赤壁市磚茶產業集群,加快茶葉加工企業的引進工作。擴大“赤壁青磚茶”“赤壁米磚茶”公共品牌影響力,提升品牌價值。獼猴桃產業。依托神山興農科技公司龍頭作用帶動產業發展。建設高標準獼猴桃示范基地4萬畝。小龍蝦產業。依托匯宇水產科技等龍頭企業,提高小龍蝦產量。
通城縣重點發展食品飲品產業。以百丈潭酒業、黃袍山綠色產品、七里山礦泉水、雙獅茶業、新三匯肉食等企業為龍頭,主要生產白酒、冷榨茶油、礦泉水、肉食、茶葉等。
崇陽縣重點發展食品加工(特色小麻花和生豬)產業。加快以眾望科工貿、三普蜂業、正大集團等企業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集群建設。繼續提升特色麻花和生豬產業的發展研發能力,加快技術改造,擴展營銷網絡和提升品牌優勢。
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攻方向,從推進高端產品制造、關鍵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塑造等方面入手,構建高端產品主導、經濟效益好、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紡織服裝產業體系。
(1)主攻方向。
重點發展棉麻紡織、化纖紡織、家用紡織品生產、產業用紡織品生產、高檔服裝制造和紡織新材料等。以嘉麟杰、武漢漢麻、精華紡織等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強復合技術、功能性整理技術、整體成型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紡紗、制造、印染、服裝加工等核心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堅持走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之路,把咸寧市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高端服裝制造基地。
(2)發展路徑。
充分發揮紡織服飾基礎和勞動力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品牌創建為核心,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路徑,以建設產業結構優、創新能力強、產品特色鮮明、品牌影響大、市場占有率高、擁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完整產業鏈的紡織服裝強市為目標,大力實施“招大育強”和“返鄉創業”工程,促進紡織服裝產品結構不斷改善,產品特色初步形成,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產業集聚明顯提升,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品牌建設初見成效,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競爭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支持現有骨干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提高工藝裝備水平,不斷改善產品結構,壯大生產規模,提升生產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產業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高端紡織原材料、高端裝備等上下游高端領域延伸。
加強自有品牌建設,引導紡織服裝企業從規模擴張向品牌戰略轉變,以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為目標,鼓勵和引導企業借鑒知名企業在產品研發設計、質量管理、品牌推廣等方面的經驗,加大技術創新和產品推廣宣傳力度,全面實施紡織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推動企業爭創中國乃至世界名牌。
開展智能化改造和產業升級。對全市服裝加工企業進行分類定位,確定優勢品種,分類進行新設備、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開展新設備和新技術的共享,以市場化手段,全面開放企業的優勢領域,形成智能化的裁剪中心、紙樣及樣衣中心、模板制造中心、充絨中心、精益生產中心、整燙及包裝中心、檢驗和物流中心等多種專業化的具有特色和優勢的生產中心。進而形成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化的全面發展新格局。
(3)空間布局。
現代紡織重點布局在咸安區、赤壁市和嘉魚縣。
咸安區以精華集團、馬橋紡織等21家規模以上企業為龍頭,形成“苧麻種植—脫膠開松—紡紗—織布—成品加工”的苧麻紡織產業鏈條,將咸安區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苧麻紡織產品綜合生產基地,打造全國最大的苧麻種植、紡織、印染加工、出口產業集群。
赤壁市依托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以蒲紡紡織工業園和湖北赤壁高新區的麗裳(赤壁)制衣、九天制衣等企業為龍頭,形成以西裝、工裝、休閑裝、西褲、內衣等主導產品,紡紗、襯布、坯布、印染、華纖、針織、服裝鞋帽、繡花、拉鏈、裝箱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嘉魚縣依托浙江(嘉魚)紡織產業園項目和穩健醫療嘉魚科技產業園項目,形成紡織、印染和服裝等配套完善、競爭有力的行業結構。
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重點 |
咸安區苧麻特色紡織。大力發展純麻、麻棉混紡等紡織品,集棉紡、化纖、服裝為一體的產業集群。重點建設高效全流程自動紡紗、麻棉混紡紗線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蕁麻紗線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等項目。 赤壁紡織服裝升級。重點發展紡紗、織布、印染、服裝等門類較為齊全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全力推動蒲紡、車埠兩大紡織產業園區企業加快產業技術升級。重點建設蒲紡第二紡織服裝產業基地、高端醫衛無紡新材料生產等項目。 嘉魚綠色紡織業。注重環保型、科技型紡織企業引進,打造綠色紡織制造示范基地。重點建設浙江(嘉魚)紡織產業園項目,年產3000萬米高檔純棉面料擴建和穩健(嘉魚)醫用紡織生產項目二期等項目。 |
4.低碳冶金。
控制總量,優化存量,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實現企業脫困升級、提質增效目標;積極推進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全面確立冶金綠色發展理念,建立綠色環保生產體系。
(1)主攻方向。
依托嘉魚高鐵臨江產業園、大盤垅冶金工業園,充分發揮金盛蘭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的龍頭引領作用,延伸鋼材產業鏈,提高鋼材深加工比例,充分依托冶金技術、設備、資源、人才等優勢,促進工程技術服務、資源綜合利用、冶金設備制造以及服務業等關聯產業的發展。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冶金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改善低速增長的“新常態”盈利能力。推進綠色制造,加快建立鋼鐵企業產品制造、高效能源轉換、社會廢棄物再資源化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可循環鋼鐵生產流程。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冶金工業向工業園區和靠近原料、靠近用戶的地區集聚,建立市場消費和原料主導型相結合的產能分布格局。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進行技術改造,加快冶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探索鋼鐵產品定制化生產模式。
(2)發展路徑。
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引導低效產能平穩退出,促進企業效益和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加快淘汰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生產企業,支持市內優勢企業搭建產能整合平臺,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聯合重組,優化產能布局,提高生產集中度,并結合聯合重組、技術改造,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主動壓減競爭乏力的過剩產能。
推動綠色發展。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先進環保節能技術開發與應用,實現清潔生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優化節能減排措施配置系統,提高企業能源精細化管理水平。
(3)空間布局。
嘉魚縣重點發展鋼鐵冶金產業。按照國家關于加快推進鋼鐵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要求,“擴大產能、延伸鏈條、提質增效、集團發展”的思路,嘉魚縣將以湖北金盛蘭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為核心,300萬噸鋼產能調劑項目、中興拓再生資源項目、中興盛炭素新材料項目、中興隆高精棉紡織項目、嘉通綜合物流園項目為配套,打造“1+N”的鋼鐵冶金產業集群。同時,引進盈德投資(上海)有限公司、都市環保等10多家關聯配套企業,并與葛洲壩水泥等企業開展水渣加工等合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省級循環經濟產業園。
推動建材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石材、陶瓷等資源性行業提檔升級。以森工建材為重點產業鏈,大力發展竹材加工類產品。發展綠色建材工業,加快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信息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推廣應用。
(1)主攻方向。
冶金建材。重點發展新型平板玻璃及制品、陶瓷制品、石材制品、冶金輔料等產品。以金盛蘭冶金科技、咸寧南玻玻璃、亞細亞陶瓷、華新水泥等龍頭企業為依托,以新型、節能、高質為發展方向,加快冶金建材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鏈延伸發展,加快發展綠色、新型建材,推動冶金建材產業轉型升級。
森工造紙。以建設全國竹板材加工基地和重點中高檔家具生產區為目標,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水平,打造具有鄂南特色的竹制品名區。重點發展森工建材、專用特種紙和紙板、文化書寫辦公用紙、印刷包裝等紙制品生產。以玖龍紙業、巨寧森工、澳森木業等龍頭企業為支撐,大力發展竹材加工類產品,培育打造竹基復合材料等新型建材產業集群,打造具有鄂南特色的竹制品名區。引進和培育高檔家具業和木制品終端產品業,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深加工水平和資源利用水平。
(2)發展路徑。
一是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加大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的推廣,將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置與水泥生產緊密銜接;積極推進磷石膏和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置利用;加強再生纖維回收利用,加強廢紙回收利用,大力倡導廢紙回收;積極采用突破性的清潔制漿造紙工藝技術,變廢為寶,發展低碳、環保、經濟、可循環造紙產品。大力發展建材產業循環經濟。二是加快建材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建材工業與建筑業融合發展,推動建材行業轉型發展。三是推進產業兼并重組。積極應用經濟、環保、法律等手段化解過剩產能,推進行業兼并重組,規范行業秩序。四是引導企業“走出去”。依托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成套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優勢,積極在境外投資建設原材料生產加工基地。
(3)空間布局。
咸安區重點打造森工建材產業。以巨寧森工、玖龍紙業、漢邦木業等21家規模企業為龍頭,形成竹木種植-初加工-成品等產業鏈條,全面啟動竹加工產業發展步伐,以建設全國竹板材加工基地和重點中高檔家具生產區為目標。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水平,打造具有鄂南特色的竹制品名區。
通城縣重點發展陶瓷建材產業。依托云母產業集群,以杭瑞陶瓷、亞細亞陶瓷、銀豐高嶺土、玉成陶瓷、盛達電瓷、楚瑤陶瓷、誠興礦業等企業為龍頭,主要生產建筑陶瓷、工藝陶瓷、高壓電瓷等,打造華中乃至全國陶瓷生產、研發基地。
通山縣重點發展建筑材料產業。依托豐富的大理石礦產資源,以通山南林鈣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石灰石深加工龍頭企業,加快生產冶金煉鋼“造渣劑”冶金灰和建筑內墻涂料鈣粉雙飛粉,大力發展建材產業。
嘉魚縣重點發展建材產業。依托嘉魚管材產業集群,按照“控制總量、調優存量、延伸下游、綠色發展”的思路,改造提升傳統建材行業,突破發展新型建筑材料行業。
搶抓武漢建設“光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集群機遇,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產業。推進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化、特色化、融合化發展,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到2025年,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力爭達到400億元。
(1)主攻方向。
重點發展光電、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領域,打造咸寧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發展耳機線及線材、攝像頭模組、手機面板、柔性線路板,電子信息基礎材料等,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關鍵軟件等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動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擴大合理有效投資。穩步推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車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依托維達力電子、瀛通電子、三贏興電子、智創欣智能終端等龍頭企業,著力搭建產業發展平臺,著力抓項目建設,力爭早日建成華中首個手機特色小鎮。圍繞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重點產業鏈,規模化發展物聯網相關硬件、基礎電子、光電,創新研發集成電路、數字通信等,打造華中電子信息基礎材料基地。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中小微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培育形成一批支柱性產業。
(2)發展路徑。
引導電子信息產業高端發展。突破高端環節,全面提升基礎產品檔次和技術水平,淘汰低端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品及產能,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智能傳感器和高端電子材料。積極推進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向服務延伸,鼓勵引導制造業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推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與軟件和信息服務融合、制造業與運營業融合,催生新產品和新業態繁榮發展。
加快數字管理一體化工業互聯網項目和智能制造項目建設,引進數字管理系統,招募培訓數字信息化人才,建設數字管理體系。將設備改造升級為自動化生產設備,引進高精度自動化制造設備。充分利用返鄉創業孵化示范基地鼓勵人才回鄉創業就業。
推動“互聯網+”行動。以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模式創新為引領,全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充分運用“互聯網+”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發展,打造開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全產業鏈整合發展。加強技術研發、產品制造、應用部署等環節的統籌銜接,暢通科研成果轉化渠道,加快形成產業鏈聯動機制。支持企業瞄準電子信息產業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以核心能力為依托加快產業鏈上下游拓展和垂直整合,促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和產品智能化升級,構筑產業發展的整體新優勢。
(3)空間布局。
咸寧高新區加快推進南玻光電、智萊科技、光寶科技、泓碩電子、奕宏精密制造、盛世興寧、方片互動等項目投產實施,力爭使該產業成為園區新興的支柱產業。
赤壁市持續延伸維達力、藍炬興業、萬皇智能、起點精密、森比科技等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實現集研發、生產和銷售一體的全產業鏈的覆蓋,打造柔性屏產業基地。
通城縣依托平安電工、瀛通電子、三贏興電子、中天云母等25家規模企業,加快云母紙、云母板、云母帶、異型產品、耳機線、電腦連接線、銅線、玻纖布、電熱膜、攝像頭膜組、電子顯示屏、手機觸摸屏、洗刀鉆頭等產品生產。
電子信息產業園區發展重點 |
中國光谷(咸寧)光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建設三贏興二期、奕宏精密制造基地等項目。 赤壁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建設維達力電子玻璃產業基地等項目。 通城經濟開發區。重點建設平安二期、光電攝像模組數字化智能生產、智能無線電聲產品生產、中天云母科技園等項目。 通山光電產業園。重點建設星火原智能光控、瑞鵬電子芯片等項目。 崇陽光電照明產業園。重點建設崇陽光電一體化基地、豐日電源OPGW生產線等項目。 |
發揮生態優勢,按照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健康理念,集中精力發展大健康產業,建設中國中部康養城,建立華中地區最大的護理專業教育基地,形成“醫、藥、養、健、游、護”康養產業集群,實現千億大健康產業的目標。
(1)主攻方向。
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現代中藥、生物制藥及保健品等,配套發展衛生材料、空心膠囊等醫療輔助產品。以“中國藥谷”和國家生物基地核心區為平臺,以人福藥業、福人藥業、真奧藥業等重點企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建設中醫藥產學研基地、中藥材種苗基地,逐步形成集藥材種植、研發、加工、銷售、文化、旅游于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中醫藥全產業鏈條。以國家醫養結合示范區、國家森林養生示范區為契機,全面實施“養在咸寧”健康產業培育工程,加快咸安生物醫藥產業園、赤壁醫藥健康產業園、嘉魚生物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打造以健康養生、健康醫療、健康醫藥等為特色的大健康產業基地,推動咸寧生物醫藥產業跨越式發展。
中醫藥產業。以黃精、白芨、七葉一枝花、鉤藤、杜仲、金銀花等道地中藥材為重點,加快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引進優質品牌企業,合作共建數字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引入農業傳感器、智能灌溉、植保飛防等新技術、新設施,落地全程區塊鏈追溯,從源頭提升中藥產品品質,帶動中藥材產業數字化升級。支持通城縣打造全國中醫藥產業大縣。
醫藥衛材產業。以穩健、中健為龍頭,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的產業集群,以及涵蓋紡紗、織布、精煉、漂洗、成品制作等結構完整的產業鏈條。以建設醫用衛材產業園為載體,促進產業集聚,打造百億衛材紡織產業集群。以醫用衛材產業為主,形成以穩健醫療、中健醫療為核心的醫用衛材生產基地,以眾盼包裝、恒升科技、聯創實業、全鴻包裝為主的原輔料配套供應生產基地。
(2)發展路徑。
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附加值。重點引進行業龍頭企業,發揮產業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知名醫藥集團到咸寧設廠建立生產基地。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醫療需求不斷釋放的條件下,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醫療消費動力逐步釋放,大力提升醫療消費水平。在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下,衛生材料產品由外銷為主轉為內外銷雙輪驅動,持續擴大內需。
強化大健康產業人才引進。制定并實施大健康領域領軍人才創業項目的支持政策,在研發資金、辦公場所、人才公寓建設、引進人才安家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和補貼,企業人才職稱評定給予名額傾斜。鼓勵建立企業間、院企間、校企間的研究共享平臺,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能力。
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加快信息平臺建設,以政府為主導,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高生產集約化、規模化水平,支持產學研用相結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智能醫療設備等技術,提供生命健康管理服務。為相關企業及時提供政策咨詢、產品、產業動態、融資信息、法律咨詢、人才培訓等全方位的支持。
(3)空間布局。
高新區重點發展醫藥、醫療裝備等產業。持續壯大惠生藥業、福人金身藥業、厚福醫療、金士達醫療、愛科等龍頭企業,建設生命健康產業園,形成咸寧市工業經濟發展極具潛力的新增長點。
咸安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壯大發展以真奧藥業集團為龍頭的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健翔生物、九靈草生物、久潤中藥、賽佰肽生物、科萊維生物、三晶生物、三九生物等龍頭企業。
通城縣重點發展中醫藥產業。加快湖北藥姑山中醫藥健康科技產業園項目建設,加大福人藥業的金剛藤膠囊、益心顆粒、健脾糖漿等30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醫專用藥品產量和銷量。打造通城藥材大縣和華中地區重要中成藥生產基地。大力打造藥材、藥品、藥市、藥膳、藥養“五藥”經濟,集藥材種植、研發、加工、銷售、文化、旅游于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通城“江南天然藥庫”豐富的藥材資源,立足于婦產科、心腦血管科和兒科醫藥領域,努力向營養補充劑等領域滲透。
崇陽縣重點發展醫用衛材產業。“十四五”時期引進穩健總部衛材板塊,擴建中健生產面積,并以兩家企業為基礎,聯合周邊地區關聯企業,將整個咸寧地區醫用衛材業打造成為國家級公共應急產業示范園區。
大健康產業發展重點 |
生物醫藥產業:以杰士邦、厚福醫療、福人金身藥業、惠生藥業等企業為龍頭,建設生命健康產業園;以健翔生物、真奧藥業、九靈草生物科技、三九生物、久潤中藥飲片、三晶生物等多肽原藥、中藥片劑與飲品、金銀花口服液等臨床用藥、保健食品等項目為依托,建設咸安經濟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園; 醫藥衛材產業:重點建設嘉魚縣高端醫藥產業園、海納激光醫療生產線、湖北省禾佳醫療器械供應鏈建設、崇陽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基地、穩健醫療產業基地、中健醫療二期等項目。 中醫藥產業:深度挖掘瑤藥文化,以發展藥材、藥品、藥市、藥膳、藥養“五藥”產業為主,打造藥姑山中藥材品牌體系,將通城藥姑山建成中藥材智慧種植基地、中醫藥產業聚集地、中醫藥養生旅游目的地。支持福人藥業積極研發高新產品。 |
支持發展先進復合材料與智能材料等戰略性新材料產業,打造華中地區有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基地。構建以咸寧海威為龍頭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板塊。扶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鏈合理布局發展。
(1)主攻方向。
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厚植復合材料、電子信息功能材料、生物材料、合金添加劑、云母產品、有機硅、特種金屬材料等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依托南玻光電、海威復合材料、宇濤特種纖維、平安電工、玉立砂帶、中港金屬等龍頭企業的帶動,推進石化、冶金、建材向精細化工新材料、金屬新材料和無機非新材料轉型發展,緊跟新材料的技術發展方向,注重傳統原材料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質量提升,大幅提升產業集群的總體實力和水平。以湖北省復合材料產業聯盟為支撐,深化與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大力發展高強、透聲、透波、吸聲等復合材料設備及制品。
(2)發展路徑。
加快新材料產業強弱項。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實施新材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發展重點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重視新材料推廣應用和市場培育,集中建設新材料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促進產學研用結合。鼓勵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不斷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
(3)空間布局。
咸寧高新區以傳統材料綠色化為核心,提質增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大力發展先進復合材料與智能材料,加強生物降解材料、綠色環保材料、無機防腐涂料等戰略新材料,依托南玻玻璃、節能玻璃、南玻光電、立邦涂料、海威復合材料等龍頭企業,打造華中地區有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通城縣以高性能絕緣材料為核心,進一步提升平安電工股份、平安材料、云水云母、同力玻纖等龍頭企業的科技競爭力,高標準建好平安電工科技股份公司新材料研發中心,打造國家級高性能絕緣材料產業基地。
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 |
云母絕緣材料產業集群 。重點建設耐高壓電機云母紙、帶生產、新能源安全用云母基材生產和中天云母科技園等項目。 “中國釩谷”。重點建設釩產業集群、京釩釩深加工園建設、成飛科技釩氮合金生產線擴建等項目。 砂帶產業。重點建設砂布小鎮產業園、涂附磨具等機電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等項目。 |
堅持技術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設華中清潔能源示范基地,打造能源產業增長極。加快推進核電、抽水蓄能發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項目建設。
(1)主攻方向。
重點發展核電、抽水蓄能發電、生物質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以華潤電力、凱迪生物質發電、九宮山風力發電等重點企業為依托,加快推進核電、抽水蓄能發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及電力能源循環等重大項目建設,重點建設大幕山、白巖山、太平山、羅家山等風力發電場。
(2)發展路徑。
加快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為目標,著力推動能源技術創新,加快發展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綠色發展,圍繞新能源接入、特高壓輸變電、智能配電和分布式電源等核心技術,加強智能電網技術創新,建立健全新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智能電網、微電網、分布式能源、新型儲能、制氫加氫設施、燃料電池系統等基礎設施網絡。提升先進燃煤發電、核能、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等基礎設施網絡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推進新能源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拓展新能源應用空間。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加快推進生物質能源高值利用研究,重點發展生物質液體燃料和生物質燃氣等。依托省內外創新資源,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建立若干面向重點領域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需求的創新中心、交流平臺,推動基礎研究、前沿創新、協同創新,營造激發創新的良好環境。
統籌利用各級智能制造專項資金,以生產制造環節為重點,遴選一批具有代表性、先進性的新能源企業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單元、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實現制造環節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開展智能光伏試點示范工作,支持培育一批智能生產服務性示范企業和智能光伏服務類示范項目。
(3)空間布局。
赤壁市重點發展電力能源產業,主要企業為華潤電力、華潤燃氣和凱迪能源。
通山縣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依托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兩大新能源支柱產業,充分利用地理資源優勢,努力打造華中地區清潔能源核心區,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預計未來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年均發電量可增長10%左右。
新能源產業發展重點 |
電源建設。咸寧核電廠項目。華潤蒲圻電廠三期2臺1000兆瓦擴建項目。環峰咸寧高新區分布式能源站,中石油天然氣北部、南部空間園區、大型商業綜合體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項目,德威大洲湖和德威梓山湖分布式能源站、咸安鳳凰、赤壁、通城、崇陽和通山工業園區熱電聯產項目。 水能。有序推動抽水蓄能電站的開發利用,推動通山大幕山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做好崇陽白巖山抽水蓄能電站(儲備)、崇陽土橋抽水蓄能電站(儲備)場址保護工作。適時開展通山黃荊口水電站、崇陽縣木三李水庫及梯級電站、大雅水電擴容項目建設。 光伏發電。華潤赤壁日曜350MW漁、農光互補發電示范項目,華潤赤壁官塘500MW漁光互補發電項目,華潤咸安汀泗橋200MW漁光互補發電項目,華潤咸安向陽湖鎮200MW漁光互補發電項目,華潤嘉魚新街250MW漁光互補發電項目,華潤嘉魚簰州灣450MW漁、農光互補發電項目,咸安官埠橋200MW農光互補發電,湖北華天楊畈農高區50MW農光互補發電,赤壁市車埠鎮茶園(一期)100MW 茶光互補光伏項目,赤壁市車埠鎮茶園(二期)100MW茶光互補光伏項目,崇陽100MW光伏發電項目,智慧能源光伏發電站項目,同景崇陽縣太陽能光伏項目,通城分布式智慧能源光伏發電項目,通城100MW光伏發電項目。 風電。白云山風電10萬千瓦、啟迪咸安西涼湖集中式風電場、華潤赤壁櫻花山風電場、啟迪余家橋風電場、啟迪西涼湖風電場、啟迪柳山湖鎮臘里山村風電場、啟迪黃蓋湖風電場、國電龍源崇陽塔坳山風電場、國電龍源通山八仙埫風電場、北京天潤咸寧高新區分散式風電等20個分散發電項目。 生物質能。咸寧市(崇陽)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咸寧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擴建、咸寧高新區生物質熱解發電(多聯產)、湖北裕豐能源咸寧高新區生物質氣化中心、嘉魚循環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通城垃圾焚燒發電、通山生物質熱解聯產聯供分布式能源站、景源生物年產 5 萬噸燃料乙醇等。 氫能。引進武漢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氫能儲運和高效制備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氫能及相關產業。 |
四、重點任務和工程
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高端化、集群化轉型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
夯實產業基礎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施重點產業創新工程。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推進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增強源頭技術供給,促進全產業鏈整體躍升。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建立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推動紡織服裝、冶金建材、食品、森工等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以技術改造、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擴大制造業專項資金規模,實施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工程。
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共享。圍繞機電設備、大健康、水上救援裝備產業,發展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建設湖北智能機電產業研究院,積極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中試檢測、咨詢培訓等技術服務,提高產業創新力。統籌高校院所、領軍企業、行業聯盟等共建一批產業創新聯盟和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項目,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聯合湖北科技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和實驗室,建設博士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開展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智庫、投資機構等創新資源,通過成果轉讓、委托開發、合作開發、共建技術開發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實體等多種形式,組建重點產學研戰略聯盟,推進產業整體創新能力提升。
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建立企業創新主體梯次培育工作機制,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引導開發區內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健全研發和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加強商標品牌建設,提升創新能力。持續擴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進一步挖掘高新區的發展潛力,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繼續培育精華紡織、平安電工材料、漢麻生物科技、亞細亞陶瓷等省級隱形冠軍示范企業,繼續培育南玻玻璃、福人藥業等一批省級隱形冠軍科技小巨人,爭創一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單項冠軍產品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激發人才活力。全面優化升級人才政策體系,研究實施以企業需求、人才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定制化政策,建設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大力培育引進高端人才。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準的企業家隊伍。加強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青年企業家隊伍建設。持續壯大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優化人才政策體系。
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
產學研合作平臺:包括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科技服務站和試驗示范站等。圍繞城市應急、交通管理、環境衛生、安全生產等城市運行管理關鍵領域,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應用和示范工程,加快重點領域的科技成果示范應用工程。 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包括中小微企業孵化園、創新創業產業園、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加快培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生態孵化鏈條,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建設創新創業平臺。 科技創新平臺:包括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 |
加強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增強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強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的“五鏈”統籌。圍繞食品、紡織、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實施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分行業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大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組織領航企業開展產業鏈供應鏈梳理,鼓勵通過兼并重組、資本運作、戰略合作等方式整合產業資源,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提升主導產業本地配套率,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打造一批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實施“產業鏈鏈長制”。以鏈長制為抓手,鍛長板、補短板、強優勢、固底盤,提高重點領域制造能力。聚焦電子信息、機電制造、紡織服裝、生物醫藥、汽車及零部件、健康食品及飲料、現代冶金建材、節能環保等8大產業鏈,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積極對接湖北省智能制造、食品、紡織服裝、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鏈,培育一批產業鏈鏈主企業。圍繞產業鏈精準招商,引進一批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鏈龍頭項目和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關鍵項目,積極引進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高新技術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及產業鏈供應鏈配套企業,發展集群經濟、塊狀經濟。拉長產業鏈條,深挖增值空間,推動形成現代化制造業體系。
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圍繞產品數字化、設計智能化、過程自動化、系統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商務電子化等企業信息化建設六大關鍵環節,實施“兩化”融合關鍵環節“六化”工程,帶動企業技術開發、生產經營和管理模式的創新,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深入推廣兩化深度融合管理體系,加快推進兩化融合試點工作。加強兩化融合人才培訓,完善試點示范企業培訓制度。分行業、分領域遴選一批示范企業,總結提煉兩化融合經驗和做法,以點帶面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等新型生產模式企業。
提升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著力提升寬帶網絡與移動通信網絡支撐能力,促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在制造行業的深入應用。組織開展工業云服務創新試點,推進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測試驗證、檢驗檢測等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工業云生態系統。推進工業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驗檢測、數據管理、技術標準、工程服務的在線協調,為更多企業提供便捷的應用服務。
加快推進智能制造轉型。實施“企業上云”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行動,建設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智慧園區。加強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智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加快實施新能源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智能制造、光電攝像模組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應用、健康瓷磚數字化工廠示范項目、光電玻璃生產流程智能管控項目等一批湖北省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建設。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 |
(一)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專項行動 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引導平臺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整合開放資源,鼓勵以區域、行業、園區為整體,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企業間訂單、產能、渠道等全方位共享,加強資源有效協同,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鏈向更高層級躍升。建設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 (二)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專項行動 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支持發展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模式,培育壯大共享制造、個性化定制等服務型制造新業態,提升企業上云用云水平,促進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加快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 (三)開展數字化轉型伙伴專項行動 組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伙伴團隊,支持企業建立開放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搭建平臺企業(轉型服務供給方)與中小微企業(轉型服務需求方)對接機制,鼓勵平臺企業開發更適合中小微企業需求的數字化轉型工具、產品、服務,推動一批企業進入國家“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名單。 |
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服務化,重點圍繞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加快服務型制造轉型,不斷探索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推進建設智能工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發展工業文化旅游,發展壯大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推動消費品工業服務化升級,發展規模化、個性化定制;深化制造業服務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激發發展活力和潛力,營造融合發展新生態;鼓勵物流、快遞企業融入制造業采購、生產、倉儲、分銷、配送等環節,持續推進降本增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產品和服務,有效防范風險,規范產融結合。
服務型制造提升工程 |
加快培育新模式新業態企業。“十四五”期間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項目、企業、平臺、(市、區),創建一批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加快工業設計與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融合發展;培育創建省級以上工業設計研究院,加強工業設計基礎研究和公共服務。 提升制造業設計能力。持續引導企業強化工業設計,培育推廣“互聯網+”工業設計云平臺,探索全產業鏈綜合設計服務,開展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和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推薦。 打造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深化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融合發展,壯大物流產業龍頭,培育一批“兩業融合”物流示范企業,加快實施物流園區提升工程包,創建一批省級示范物流園區。優化物流樞紐設施布局,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網絡貨運等,逐步降低物流成本。 推進工業旅游業態創新。聚焦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優勢產業,分行業重點挖掘、培育一批工業元素濃厚的制造業企業、工業博物館、工業研學科普中心等工業旅游項目。加強工業旅游品牌宣傳,充分發揮工業旅游在提升企業綜合效益,展示制造業成就和先進工藝、新模式新業態,弘揚工業文化和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推動工業企業模式業態創新。 |
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持續培育南玻玻璃等一批國家級綠色制造企業。促進企業開展綠色生態設計示范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生產過程清潔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改造。推進再制造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以汽車零部件、節能電機等為重點,積極推進產品再制造,建設一批再制造示范工程和示范企業。推動報廢汽車、廢舊輪胎、廢舊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發展再生資源產業。
推廣清潔生產。圍繞重點污染物開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廣綠色基礎制造工藝,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針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積極引導重點行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逐步建立基于技術進步的清潔生產高效推行模式。圍繞化工、森工造紙、印染、食品飲料等高耗水行業,實施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水平衡測試及水效對標達標,大力推進節水技術改造,推廣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
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體系,促進企業、園區、行業、區域間鏈接共生和協同利用,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深化循環經濟試點工作,進一步開發和推廣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在建材、化工、紡織、冶金等重點行業領域應用。加快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化改造等環保技術攻關項目建設,推動園區持續向集約化、綠色化發展,強化資源的綜合利用、梯級利用、循環利用。
綠色制造工程 |
開發綠色產品。按照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則,引導企業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低耗、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 創建綠色工廠。推行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綠色制造模式,積極支持企業創建綠色工廠。 打造綠色供應鏈。引導企業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鼓勵企業積極申報打造綠色供應鏈試點。 建設綠色園區。鼓勵工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善、綠色制造水平高的工業園區,提高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化利用水平,加強廢舊資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資源循環利用,促進園區內企業廢物資源交換利用,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 |
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目標,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促進咸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咸安經濟開發區、赤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嘉魚經濟開發區、通城經濟開發區、崇陽經濟開發區、通山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發揮好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按照國家開發區和湖北省開發區建設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根據各縣市區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優化全市產業空間布局。圍繞支柱產業、新興產業,依托重大項目建設,合理調整和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引導產業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聚。促進優勢企業和新興產業向咸寧高新區和各縣市區開發區集中。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創新發展的新興產業先導區、集聚區,培育打造一批百億級、千億級特色產業園區。
咸寧高新區按照“突出特色、分工合理、功能完善、集約節約、協作共贏”的原則,整體上形成“核心區、拓展區、聯動區”三大圈層,主要發展食品工業、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五大主導產業;咸安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模具及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新材料、苧麻紡織、森工建材等產業;
赤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應急裝備制造業、能源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嘉魚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機械電子、管材加工、農副食品加工、物流、環保材料、紡織服裝等產業;通城經開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涂附磨具、陶瓷建材、醫藥物流、食品飲品五大支柱產業;崇陽經開區重點發展釩產業、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產業;通山經開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水晶加工、生物食品、森工加工、冶金建材產業。
專欄 園區產業空間布局 | |||
開發區 | 產業個數 | 各開發區確定發展的主導產業 | 湖北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 |
合計 | 37 | 12 | |
咸寧高新區 | 5 | 食品工業、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 | 咸寧市機電產業等2個集群 |
咸安經開區 | 5 | 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紡織服裝、森工建材 | 咸安區麻紡織產業集群、咸寧市現代森工產業集群 |
嘉魚經開區 | 6 | 機械電子、管材加工、農副食品加工、物流、環保材料、紡織服裝 | 嘉魚縣管材產業集群 |
赤壁高新區 | 6 | 應急裝備制造業、能源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生物醫藥、健康產業 | 赤壁市青磚茶產業集群、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赤壁市應急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
通城經開區 | 5 | 電子信息、涂附磨具、陶瓷建材、醫藥物流、食品飲品 | 通城縣涂附磨具產業集群、通城縣電子信息基材產業集群 |
崇陽經開區 | 4 | 釩產業、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 | 崇陽縣釩產業集群 |
通山經開區 | 6 | 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水晶加工、生物食品、森工加工、冶金建材 | 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 |
大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深入開展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鼓勵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引導企業發展網絡化協同研發制造、個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務。加快產業鏈標準化進程,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產品研發設計、質量管理、品牌推廣等方面的投入,加大技術創新和產品推廣宣傳力度,全面實施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推動企業產品爭創升級和中國名牌。增強高質量標準供給能力,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促進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產品質量對標提升。深入推進質量體系建設,推廣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標準和方法,發揮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作用,發揮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專業機構職能作用,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推動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明顯增強,實現質量強市。
提高國際合作水平。支持開發區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支持開發區優勢產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引導機電制造、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布局,通過中歐班列通道,在“走出去”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拓展對內開放新空間。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平臺招商、以商招商、資本招商、回歸招商等模式,全面提升開發區招商引資水平。主動承接東部和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著力吸引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落戶咸寧。探索異地孵化、飛地經濟、伙伴園區等多種合作機制。支持開發區根據所在區域產業布局,加大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開展項目對接,增強產業轉移承載能力。
提高投資質量和水平。穩步推進服務業領域開放,提升產業國際化水平。推動咸寧高新區“走出去”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引導有條件的區內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外資的技術溢出和綜合帶動效應,積極吸引先進制造業投資,努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成立咸寧市工業振興領導小組,制定相關發展措施,審議重大項目規劃、重大專項資金安排,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重大問題,加強政府部門與園區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對接交流。梳理咸寧市重點產業鏈,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圍繞產業鏈招商。通過“飛地經濟”“以商招商”“集群招商”等模式,積極引進高新技術企業、行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國內500強企業企業,進一步延鏈、固鏈、補鏈、強鏈。
組建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多方引入智力資源,聘請國內著名產業研究專家、業內知名企業家、行業協會代表等多方面人才成立開發區產業發展咨詢委員會,充分調動行業協會、科研企業、技術專家等一線力量,鼓勵企業參與開發區重要決策資訊論證和重大工程規劃建設,對于重大產業項目采取“一項一議”措施。
完善干部隊伍激勵約束機制。加強班子建設、隊伍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和廉政建設,提升干部隊伍整體素質;通過職工收入、職位分類、職級晉升條件、績效考核、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等方面完善干部激勵機制。
加強用地保障。堅持用地規劃,統籌安排全市工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重大工業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和企業擴大規模用地,對一般項目實行差別化的供地政策,提高工業用地準入門檻,提高用地投入產出比。
暢通融資渠道。積極拓寬和創新融資渠道,加大財政對工業發展的投入,擴大社會融資規模,切實解決工業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問題。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整合政府投融資平臺,促進金融與財政、產業政策融合,引導金融機構圍繞重大項目、小微企業、高新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等擴大信貸支持。
增強人才保障。實施咸寧人才工程,構建人才信息數據庫和網站,建立人才“綠色通道”,加大育才力度,拓寬引才渠道,促進更多中高端人才進駐咸寧。圍繞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化融合等重點領域,引進和培育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和壯大優秀企業家及企業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錘煉一支具有戰略眼光、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管理隊伍。完善職業教育培訓機制,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和培訓模式、培訓機構,培訓工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專業人才。
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放管服”和擴權賦能強縣改革,加快工業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容缺受理制,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和審批備案事項。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程序,加快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在開發區內復制推廣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相關改革試點政策,加強創新政策先行先試。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強化開發區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強度、投資強度、人均用地指標整體控制,提高平均容積率,促進園區緊湊發展。落實開發區閑置土地和批而未供用地獎懲辦法,支持開發區落實產業用地政策,引導企業實施“零地技改”加快轉型升級。建議在高新區推行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政策,依法依規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創新創業等產業載體。
貫徹落實《湖北省開發區條例》。咸寧高新區及縣市區開發區要加強開發區建設,規范開發區管理服務,促進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發揮開發區的功能優勢和開放引領作用。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遵循統一規劃、市場主導、產業集聚、特色發展的原則,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引領區、開放型經濟和體制創新的先行區、創新創業的集聚區、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區、高水平營商環境的示范區。
落實創業創新各項扶持政策。重點開展市級創業創新載體補貼獎勵和創業創新輔導培訓活動補貼工作。高質量運營市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為全市“雙創”主體提供政策發布、人才培訓、財務咨詢、融資、法律等特色服務。
抓好落實各項惠企政策落實。及時精準落實涉及企業稅收、用工、水電氣、房屋租金等各項減稅降費政策,落實成長型中小企業創新獎勵補助、技改項目獎補政策,確保援企惠企的每一項政策、每一筆支持資金直通市場主體、直達企業手中。暢通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反映問題、表達訴求渠道,并及時進行跟蹤協調與督促反饋,全力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完善落實重大項目服務保障。設立“重大項目干部秘書制”,對接項目,為咸寧市“十四五”時期實施的重大工業項目提供“一對一”包辦服務,通過“全程跟蹤”和“主動幫辦”等方式,推動項目盡早落地。對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分析研判、攻克短板。積極對接中央支持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一攬子政策、《湖北省疫后重振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推動早落地、早見效、早受益,及時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本說明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要求,主要分析《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實施后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提出指導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對策和預防減緩環境影響的措施,推動全市制造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堅持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理念,統籌推進“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從咸寧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角度指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方向,環保措施制定充分考慮咸寧市發展的客觀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咸寧市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為咸寧市環境管理和監測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二)基本原則。
協調性原則。與《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目標任務一致,促進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一致性原則。評價的重點內容和專題設置與《規劃》對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一致,與《規劃》涉及的領域和區域的環境管理要求相適應。
整體性原則。統籌考慮各種資源與環境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重點分析《規劃》實施對生態系統產生的整體影響和綜合效應。
科學性原則。選擇的基礎資料和數據真實、有代表性,選擇的評價方法簡單、適用,評價的結論科學、可信。
(三)內容重點。
包括大氣環境影響分析、水環境影響分析、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等內容。通過歸納總結咸寧市環境質量現狀,分析確定《規劃》產生的主要環境影響,提出降低和減緩規劃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方案。
(一)環境影響。
《規劃》提出,發展鋼鐵、建材、裝備制造等產業,《規劃》實施后,工業煙(粉)塵等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有可能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可能會增加。如果管理處置不當,將存在加重大氣污染的可能,也會對實現“雙碳”目標產生阻礙;隨著更多項目的遷入和開工,我市相關產業園區的水資源消耗量和廢水產生量將有可能增加,如果管理處置不當,存在加重當地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短缺情況的可能;《規劃》對重點產業進行分類布局,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做大做強一批產業集聚區;若對鋼鐵、紡織服裝建、食品等環境影響較大的產業沒有結合當地環境承載力進行合理布局,存在對各地區生態系統、景觀格局造成影響的可能。
(二)《規劃》提出的減少環境影響措施。
《規劃》提出如下措施,以降低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一是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推動報廢汽車、廢舊輪胎、廢舊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發展再生資源產業;二是推進清潔生產,圍繞重點污染物開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廣綠色基礎制造工藝,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三是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體系,進一步開發和推廣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在建材、化工、紡織、冶金等重點行業領域應用;加快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化改造等環保技術攻關項目建設,推動園區持續向集約化、綠色化發展,強化資源的綜合利用、梯級利用、循環利用;四是支持園區循環化改造,支持大健康、食品飲料、鋼鐵、紡織服裝等產業的龍頭企業實施循環化改造,支持有條件的特色產業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減少水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進節水技術改造,積極推廣節水技術、節能增效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等節約型工業產業技術。
三、環境影響結論。
《規劃》總體符合上位規劃要求,將對咸寧市制造業高質量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根據分析,《規劃》的實施有較大的環境、社會、經濟效益,通過《規劃》的引導,有利于咸寧市工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本《規劃》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強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將綠色設計、綠色技術工藝、綠色生產、綠色供應鏈管理等相關理論實踐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廣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示范。
《規劃》的實施,對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的需求將增加,可能會產生資源供需矛盾,同時也會帶來廢水排放、廢氣排放、固體廢物排放、生活垃圾處理不當等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問題。《規劃》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并進行跟蹤評價,適時地采取改進措施,對《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或者避免,對生態環境和敏感目標的影響有限。
總體上看,《規劃》與《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發展理念、思路目標相協調,具有較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規劃》提出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合理有效,在各項減緩措施、環境保護要求得到有效貫徹實施的條件下,污染物的排放量將得到有效控制與消減,環境質量及生態環境將得到改善。因此,《規劃》實施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在可接受范圍內,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規劃的實施環境可行。